改革开放

此章节需要提供更多来源,否则内容可能无法查证。 (2017年9月10日)
对内改革
编辑
农村改革
编辑
参见:三农问题
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大包干”纪念馆
在改革前的时期,中国农业的绩效极差,粮食短缺现象十分普遍[215]:478。中国大陆农村地区自1958年北戴河会议后建立了全国范围的人民公社,将农民手中的一切个人财产与生产资料划归公有,生产生活的指导权过于集中,并且在产品分配上采取了较为绝对的平均主义来分配,造成“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虽然这种体制在产品相对充裕时可以有效地减少自然灾害为个人带来的损失,但也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1978年,中国安徽省面临旱灾,当地凤阳县小井庄、小岗村等地的农民决定实行包产到户,均分小队下辖的土地与劳动工具,展开自负盈亏的农业生产——这在人民公社下是属于私分共有财产的重罪。然而这两个村在当年的农业收入中就创造了惊人的成绩,这件事情不久就被上报至中共中央,虽然中共中央在1979年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依然规定不得私分田地,但这种行为早在1978年安徽、四川两省便已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并取得了在灾年农业生产超过往年的成绩。
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的讲话中公开支持了这项措施。不久,在中国所有的农村都开始强制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体制转变,这种决定在坚持土地最终所有权为国家的情况下,许可农民自行生产、自负盈亏,只缴纳部分农业产品。并鼓励农村发展乡镇企业和农业副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的方向继续发展,并废除了不适合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人民公社体制。
名义上新体制使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实际数据表明,改革后,农业产量增速放缓,农业基础设施成为无人料理的公共物品,随着农业生产开始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产品和工业品之间的价格剪刀差拉大,由于信息不对称,孤立的农民无法了解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无法形成对农民有利的农产品市场,农业收入下降;而原有的农村乡镇企业被乡镇领导私自占有后迅速发展起来。
同时,人民公社的解体也导致了原本农村的合作医疗制度迅速消失,造成了中国农村和城市地区的进一步分化。并且在包产到户以后,小农经济不再适合农业集体化,公社时期大规模建造的水利灌溉设施,由于无法召集大规模人力维修,而不断破损。同样在公社时期的大规模新垦高产、稳产田运动,也无法继续。集体化的消失也打断了在人民公社时期,农村逐渐开始发展的机械化,在另一个层面上使得农村更加落后。不仅如此,公社解体后,傍依公社生存的部分乡镇企业也无法继续经营,最终全部破产或者通过改制而私有化。
多数人认为中国农村的改革取得的成效使得当时占全中国人口70%以上的农民逐步摆脱了贫困,并促使部分农民先于其他地区先富裕起来。同时农业的改革虽然在初期颇有成效,但随著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逐渐深入,农村的发展开始低于城市地区的发展速度甚至至今两者之间已经有了巨大的差距,这导致中国出现了令世界关注的贫富分化现象——这在强调以共同富裕为最终目标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是难以想象的。由于步入20世纪,90年代来中国政府并没有对农村地区贫富分化抱以足够的关注,事态逐步成为中国迅速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全面复兴的最大障碍——三农问题。
自2002年以来,中国最高行政文件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强调三农问题对中国建设的影响,中国政府也开始重新调整农业地区的政策。
2006年,中国废止农业税条例,中国向农民征收农业税的历史终于结束,经改革开放农业改革,中国农村经济发生了质的变化。
城市改革和工人阶级
编辑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营经济)占据了90%以上的工业总产值。而且企业的生产经营脱离市场,一切产品生产由政府下达订单;而掌握企业主导权的并不是工厂厂长,而是国家委派的干部——公方代表或上级党委委派的党支部书记。无论是国营企业还是极少部分的私营企业,工人一律不得被辞退,也没有相应的破产措施,部分亏损严重的企业只得由国家背负这些不良资产。缺乏竞争、不负盈亏的企业主观上没有研发新科技、扩大再生产的动机,结果在同期世界上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都抓住了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导致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农村地区6年多的改革令中国的领导人看到了改革带来的巨大动力,转而着手对中国城市经济进行改革。1984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发表《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著城市改革的开始,并在1985年全面展开。
邓小平在1977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便提出以科学技术带动社会生产力。1985年的改革更进一步打破了原有的计划经济理念:政府一方面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遣返私营企业中的公方代表,引入市场经济中的许多观念,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政府认可了私营企业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和所处地位,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成分进一步发展以带动中国经济,打破了中国经济公有制成分一枝独秀的局面;抽回公方代表,逐步放宽私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将企业纳入宏观经济的管辖范围内,与市场调节作用相结合;对于生产盈利不再坚持一刀切的均分政策,转而以按劳分配为主要的分配方式,以不再坚持共同富裕为代价换来了企业的生产活力。对国有经济成分进行改组,由政府绝对控制经营转为政府拥有企业的绝对决策权,将一半经济活动权下放给企业,支持并鼓励负债企业兼并或破产——这极大地动摇了工人心目中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形象,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政治地位极高的工人群体被改革开放引入的政策所冲击,伴随着各地国营企业的关闭,全国约有数百万工人失业。中国政府引入下岗再就业政策(譬如“红帽子工程”),大量减少了失业人口,缓解了工人的不满[216]。由此,“改革开放的成功如果没有工人阶级的支持以及下岗职工的奉献和牺牲也是不可能的。国家现在所积累的巨大物质财富,也有他们的一份功劳。”[15]
城市改革取得的进展一度成效不大,反而在原有计划经济理论遭到抛弃的情况下引发了国内民众的思想混乱。加之1985年以来政府不断放宽思想言论控制,原先身为“封资修大毒草”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开始被部分知识分子所接受,对西方民主的向往与追求成为日后两次大规模民众运动兴起的原因之一。1989年后,政府再度放缓城市改革步伐,转而开始控制国内混乱的思想。1992年过后,政府再度对城市的体制进行改革,并不断将各种政治决策公开化,并设立听证会以便于民众参与政治决策。
自1989年发生“六四事件”后,苏联、东欧和东德共产主义阵营随之垮台,中国共产党的立场日趋保守,政治改革步伐放缓,党内也出现了重提阶级斗争观念的声音。为维护改革开放的大局,邓小平再度出面,南下巡视中国数个设立经济特区的省份,发表了事后称为“南巡讲话”的发言,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利用个人威望重新将改革开放的政策稳定下来,并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政策的“两个基本点”之一。这场讲话确保了今后中国政府既定国策的稳固,也逐步将中国经济实力带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
服务业
编辑
上海证券交易所
深圳证券交易所
20世纪90年代,金融业自由化[217]:339。中国于2001年12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服务业被解释为可开放的,外商投资获准;零售、批发和分销的限制也已经结束[218]:657。银行业、金融服务业、保险业和电信业也向国外投资开放[218]:658-659。
中国的银行业由四家大型国有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主导,而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低效和垄断的[219]:522[220]。中国最大的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银行。由于国家管理效率低下,这些金融部门被普遍视为中国经济的累赘[221]:866。不良贷款主要由地方政府和无法盈利的国企出于政治目的进行[219]:523,尤其是保持低失业率的政治目标,是金融体系和经济的一大拖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随后对这些银行展开了资本重组。2000年,这些银行在GDP中的比重高达22%以上;到了2006年,它们在GDP中的比例下降到了6.3%,总额约为1,600亿美元[219]:528。观察家们建议通过银行体系私有化来解决该问题,4家银行在股市上市时,这一建议得到了部分执行[219]:530。由于中国的两大金融交易市场(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只占到GDP的11%,因此在筹集资本方面相对无效[219]:514。
到20世纪80年代,广告在实现邓小平推进的现代化目标的作用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中国政府仍然在毛泽东时代的平均主义理想上大作表面文章,但这并没有抑制消费主义的增长[222]。
对外开放
编辑
外交政策
编辑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
1978年11月,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出访新加坡,与时任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举行会谈,并谈到改革开放要借鉴“新加坡的经验””[223][224]。期间,邓小平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承认并改正了两个错误:一是改变保守自闭,主张对外开放,引进外资;二是接受李光耀的建议,不再搞革命输出,大大改善了中国的对外关系[48][49][50]。此前,中国共产党及中国政府(尤其在毛泽东时代)在东南亚地区大力输出共产主义革命,援助了包括印尼共产党、马来西亚共产党、越南共产党、柬埔寨红色高棉、老挝共产党、缅甸共产党在内的各国共产党组织和游击队,导致部分地区排华情绪严重,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49][225][226][227]。改革开放后,为了对抗苏联,中国共产党及中国政府依然对柬埔寨红色高棉提供了长期军事援助,至1993年柬埔寨大选后中国才停止对红色高棉的援助[228][229]。
与此同时,1978年邓小平作出扩大派遣留学生的战略决策,自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千上万的学生开始留学海外[230]。1989年,“六四事件”发生后,邓小平提出了“冷静观察”、“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决不当头”、“善于守拙”、“有所作为”等中国的外交战略,后被归结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八字战略方针[231][232][233]。
经济特区
编辑
参见:经济特区 深圳下四区被划为特区而大幅成长大厦高楼林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79年以前对外贸易值只占经济比重很小的一部分,这一情况源自于毛泽东“内无内债、外无外债”的政策。但一些海外华侨的主要集散地广东、福建经常有一些华侨在自己的祖籍所在地开办工厂。1979年,中国政府决定放宽对对外贸易的限制,给予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的三来一补特殊政策。1年后在邓小平的大力支持下,广东省深圳、珠海、汕头及福建省厦门四个地区宣布改制为对外经济特区。
1979年1月31日,深圳蛇口工业区正式建立,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一个试验区,在袁庚等人的领导下逐渐发展出了“蛇口模式”、诞生了知名的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此后向全国推广[234][235]。1984年1月,邓小平首次考察深圳,肯定了“深圳速度”,认为“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236] 1980年代,在袁庚的推动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家由企业创办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第一家由企业创办的商业保险机构——平安保险,先后在蛇口成立[235]。
位于深圳市蛇口工业区的知名标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参考的发展经验,将加工装配、合资经营作为主要的外贸形式,并许可了少量外商独资企业存在,意图从中学习领先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经营方式。改革开放的四个试点城市的发展模式在1984年邓小平南下巡视时被给予充分肯定。在1984年进一步开放了广州、上海、天津等14个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并将环渤海地区、长江、珠江、厦漳泉三角洲地区辟为经济开放区。对外开放的4个试点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惊人的进步,深圳从一个泥湾村落发展为与深圳一河之隔的香港不相上下的繁荣都市。其馀三地也成为80年代初中国经济的巨大亮点。随后开放的14个城市也取得年均10%以上的经济增长。1988年,感受到对外贸易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后,中国政府将海南单独设省后全省对外开放,成为中国最大的对外开放区。同时对外开放的地点也随著沿海向内陆地区发展。而现在各省各市均有权规划土地,并在国务院批准后设立对外开放区。这成为刺激中国经济起飞的一大因素。
不过改革开放初期,出于对共产政权的不信任,加上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49年开始,在对外交流方面,接近锁国状态,很少人对当时中国大陆有所了解。因此改革开放涌来的外资,最初是以香港资金(港资)占最大比重,达百分之八十[237]。直至2011年全年,名义上港资仍占外资比例达66.3%(投资金额770.11亿美元),是内地吸收外资的最大来源地[238](实际上一部分港资来源于其他地方,包括中国内地本身)。
国家级新区
编辑
参见:国家级新区
国家级新区是承担中国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239]。国家级新区属于城市新区的范畴,是依托旧有城区建立的新城区,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依托的城市一般是中国具有影响力的国家中心城市或区域中心城市。在行政级别上,国家级新区由国务院批复,相比由所在城市政府批复成立的省市级城市新区,其产生背景和开发建设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因此,其行政等级普遍高配一级或半级,以调动更多的资源[240]。 至2020年中国共设立19个国家级新区,国家发改委要求各个国家级新区围绕1至2个重点问题开展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形成可推广的经验,以便推广到其他区域[241]。
1992年10月,浦东新区成为中国政府批准的第一个国家级新区,曾经改革开放的前沿,如今是中国金融产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唯一以金融、保险和证券及商贸为主要产业的国家级开发区。2021年6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拟授权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浦东新区法规[242]。
2017年4月,雄安新区成为中国大陆第19个国家级新区,中国政府对外宣称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该新区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243]。
自由贸易区
编辑
参见: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
上海自贸区
自由贸易园区是指在主权国家或者地区的关境以外,划出特定的区域,准许外国商品豁免关税自由进出,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新的试验田,实行政府职能转变、金融制度、贸易服务、外商投资和税收政策等多项改革措施。截止2020年,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中已有21个被批准建立自由贸易实验区[244]。中国政府赋予了试验区相当大的自主权,包括在试验区放宽外商投资建设各种限制,放宽土地使用权限,允许自贸试验区自己推出税收政策等[245]。
作为第一个自贸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2013年8月正式成立[246],该试验区成立时,以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为核心,辅之以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和洋山港临港新城,将大力推动上海市转口、离岸业务的发展,推动货币兑换自由。
位于中国东北的黑龙江自贸试验区目标是打造对俄罗斯及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中心枢纽,提出了加快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和建设面向俄罗斯及东北亚的交通物流枢纽。
西南的云南自贸试验区目标是打造“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互联互通的重要通道,建设连接南亚东南亚大通道的重要节点,推动形成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开放前沿,提出了创新沿边跨境经济合作模式和加大科技领域国际合作力度等。
自由贸易港
编辑
参见:海南自由贸易港
海南自由贸易港是中国政府计划在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更进一部建设的自由港[83]。相比之前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贸港被赋予了更大的权限,实行零关税,封关管理[247],更大开放金融,农业,教育,科研,医药,体育,航天,文物等领域的资本准入[248],《海南自由贸易港法案》发布后,更赋予了海南自贸港更大的自治权和不违宪前提的立法权[249]。中国政府甚至一度试图在海南自贸港"试水”博彩行业发展赛马[250][251][252][253],结果期间引发极大的争议[254][255],最终被海南省自行否决[256]。
海南自由贸易港是中国大陆首次在省级行政区对多个重要的政治及经济框架进行大幅度开放性经济改革,改革范围包括海关,自由贸易,外国企业设立实体产业及投资,产权保护,移民及人口流动,金融,税收,经济事务立法权等极多个方面全面进行的。同时海南自由贸易港将直接接受由中国国务院框架下的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海关总署等部委派出驻地干部在海南实地指导工作。
2021年6月1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法案中涉及自贸港内居民权变更、接入全球互联网、出入境政策及封关等深化改革创新与开放之内容。授权后海南可以进行相当程度的改革与自治,在管理制度上将与内地有所区别,2023年,海南开始进行封关作业,计划2025年底前实现全岛封关运作[257]。
台湾问题
编辑
主条目:台湾问题、邓六条、一国两制台湾方案和三通
国际合作
编辑
作为对外开放的一部分,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合作组织。
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代表权[258]。
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259]。
2001年,中国在美国等国的支持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260],外贸开始快速发展,并在2014年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261]。
2001年6月,中国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6国一同创立上海合作组织[262]。
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
2013年,中国官方提出“一带一路”项目,其范围涵盖中国历史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行经的中国大陆、中亚、北亚和西亚、印度洋沿岸、地中海沿岸、南美洲、大西洋地区的国家[263]。主要目的是投资开放中亚,南亚,东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基础设施,开发当地市场加强与当地的贸易以改善中国对西方欧美市场的依赖,同时保障中国粮食和能源的供给安全,消耗中国的过剩产能,同时带动中国中西部的发展,提高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264]。(相关内容:丝路基金、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2016年1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在北京开业。
2016年9月,二十国集团峰会在中国杭州市举办,这是中国首次举办G20峰会[265]。
2020年11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订,该协定是由东南亚国家联盟十国发起,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与东盟有自由贸易协定的五国共同参加,共计15个国家所构成的高级自由贸易协定。该协定超越了欧盟自由贸易区成为世界上最大自由贸易经济区域。
单边开放
编辑
从2023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大量亚欧非国家实施降低关税、签证豁免、加大中方投资和开放外资投资限制等政策,被称为“单边开放”[266][267]。在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推出《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提出中国将“扩大对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开放”[268]。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郑永年认为单边开放政策“具备重塑全球贸易格局的能力”[269]。“不仅可能促使美国的“两极化”演变成“自我孤立主义”,也能加速推动国际秩序重塑”[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