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文化:毛南山乡的神奇民俗传承

傩面舞(环江旅游局供图)
傩面雕刻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毛南族的傩面具共有36神72相,分善神、文神、凶神三类。在环江,目前能全面掌握木面雕刻技艺的传承人主要就是方振国(1935年生)和谭信慈(1940年生)等。木面具雕刻需选用不易生虫、不易开裂、质地细腻、软硬适度的高山杂木做材料,一般选用恩木(紫葳科)雕刻而成,除去芽眼、节眼,利于雕刻,利于保存。传承人方振国雕刻的木面具工艺精细,比例协调,人物情态生动,个性鲜明,堪称上品。自治区博物馆收藏了一整套他雕刻的毛南族傩面具,作为民族民间工艺品馆藏展览。傩面却也是毛南族傩文化表演中重要的道具。
傩面雕刻艺人(刘晓虹 摄)
毛南族还愿仪式——肥套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毛南族“肥套”是一种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即毛南簇的还原仪式),是毛南族最古老的风俗之一。
肥套仪式(环江旅游局供图)
“肥套”最具价值的地方,是贯穿始终的“傩戏”。 “肥套”里的“傩”主要有傩舞、傩歌、傩戏、傩乐、傩面及乐器和服饰。其中舞的分量最重,几乎每场都有舞。
傩面舞(环江旅游局供图)
傩舞以祭祀、娱神、娱人为目的,内容有两大部分:一是向神祈求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和消灾除难,保佑人畜安康,如婆王、三界、三元、社王等神的程式性舞和穿针舞;二是表现渔猎生产、农耕生产和人们在生产劳动男女相爱的欢乐情绪,如瑶王系列舞和三娘与杜帝的自由舞,都是一种摹拟性很强的形象舞和情绪舞。
在毛南族地区,“肥套”是人一生中比婚礼还隆重的仪式,整个仪式至少三天,所有亲朋都要到场祝贺。每年秋收过后到次年的清明节前,是毛南族地区举办“肥套”活动的季节,毛南族“肥套”正是在这不断的演唱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来源:腾讯旅游广西站返回搜狐,查看更多